功成身退的瀟灑人生哲學 | 古代文人的田園夢:不愛當官愛自由 | 左思詠史詩裡的隱士情懷

「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這句話,講嘅係古人完成大業後,瀟灑轉身、不求功名利祿嘅灑脫。喺現代社會,我哋成日被教導要追求成功、累積財富,但係有冇諗過,真正嘅成就可以係另一種模樣?呢種「事了拂衣去」嘅態度,反而更顯得珍貴。

古代好多文人都有類似嘅情懷,好似左思嘅《詠史詩》就寫到「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講嘅係就算係鈍刀,只要發揮作用就夠,唔需要貪圖更多。呢種思想同「功成不受爵」其實係一脈相承,都係強調做事嘅純粹性,唔被外在獎賞所束縛。

古代人物 相關事蹟 現代啟示
范蠡 助越王復國後隱居經商 成就後轉換跑道嘅勇氣
張良 輔佐劉邦得天下後退隱 知所進退嘅智慧
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歸田 堅持自我價值嘅決心

而家嘅職場文化成日講「升遷」、「加薪」,好似人生嘅價值就係咁樣衡量。但係睇返歷史,真正留低深刻影響嘅人,往往係嗰啲做嘢唔係為咗回報嘅人。佢哋專注喺自己相信嘅事,做得好就自然開心,就算冇人讚賞都冇所謂。呢種心態喺今日反而更加難得,因為社會太多誘惑同壓力,好容易令人迷失。

「長揖歸田廬」唔係叫大家消極避世,而係提醒我哋要記得初心。無論係工作定係生活,最緊要係知道自己為咩而做。好似古代寒士咁,雖然際遇唔好,但係內心嘅志向從來冇變過。左思嘅詩入面提到「夢想騁良圖」,就係話就算環境艱難,都要堅持自己嘅理想同原則。

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古代哪些人真正做到功成身退?5個歷史人物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聰明人的選擇。在權力巔峰時急流勇退,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些歷史人物的智慧至今仍讓人佩服。

首先要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范蠡,這位幫越王勾踐復國的大功臣,在成功後立刻辭官經商,還寫信勸文種一起走,說「飛鳥盡,良弓藏」,結果文種沒聽最後被殺,范蠡卻成了富可敵國的陶朱公。他三次散盡家財又東山再起,簡直是古代最會看風向的CEO。

漢朝的張良也是經典案例,幫劉邦打天下後就說要「從赤松子遊」,其實是躲起來修煉去了。他深諳「功高震主」的道理,晚年低調到連史書都很少記載他的去向,這種全身而退的功夫真的厲害。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人物 朝代 事蹟 退隱方式
范蠡 春秋 助越滅吳 辭官經商
張良 輔佐劉邦 修道避世
王翦 滅楚大將 主動交兵權
李靖 開國名將 稱病不出
劉伯溫 朱元璋謀士 歸隱著述

秦朝大將王翦也很聰明,帶60萬大軍出征前不斷向秦始皇要田地宅院,讓老闆覺得他貪財沒野心。滅楚後立刻交還兵權,這種「自污」的招數讓他平安活到老。唐朝的李靖則是另一種風格,這位軍神級人物晚年直接閉門謝客,連皇帝想找他商量事情都推說生病,但其實在家寫兵書寫得很開心呢。

最後要提明朝的劉伯溫,他幫朱元璋打天下後就堅持回鄉,雖然後來還是被召回,但他生前不斷上書請求退休,最後總算如願歸隱青田老家。這些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適當時候瀟灑轉身,留下傳奇人生。

為何古人寧願歸隱也不當官?3個關鍵原因,其實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對官場時的無奈與智慧。在古代那種「學而優則仕」的社會氛圍下,當官看似是讀書人的最佳出路,但實際上卻有不少人選擇隱居山林,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官場的黑暗與鬥爭讓許多文人望而卻步。古代官場講究派系鬥爭、逢迎拍馬,正直的文人往往難以適應這種環境。像陶淵明就是受不了「為五斗米折腰」的官場文化,寧可回家種田。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為後世文人嚮往的典範。

其次,歸隱生活更能追求心靈自由。古代官員動輒得咎,稍有不慎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相比之下,隱居山林雖然清苦,但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享受遠離政治紛擾的寧靜。這種生活方式讓文人能夠專注於詩詞書畫等精神追求。

最後,我們用表格來整理幾個著名隱士的例子:

人物 朝代 隱居原因 代表作
陶淵明 東晉 不願同流合污 《歸去來兮辭》
林逋 北宋 厭惡官場應酬 《山園小梅》
王維 唐朝 政治失意後半隱居 《輞川集》

這些選擇歸隱的古人,其實都是看透了官場的本質。他們明白與其在那種環境中勉強自己,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至今仍能給現代人不少啟發。特別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古人這種追求內心平靜的智慧更顯得珍貴。

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今天我們來聊聊「功成不受爵的典故從哪裡來?左思詠史詩解析」這個話題。這句充滿傲骨的話,其實出自西晉詩人左思的《詠史》詩,描寫的是戰國時期魯仲連幫助趙國解圍後,拒絕封賞的故事。左思用這個典故,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對權貴的不屑,這種「事了拂衣去」的氣節,在當時可是相當罕見的。

左思這個人很有意思,他雖然出身寒門,但才華橫溢。他的《詠史》詩共八首,每一首都借古諷今,把自己懷才不遇的鬱悶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功成不受爵」這句,把魯仲連的瀟灑和自己的傲氣完美結合,讀起來特別帶勁。

讓我們來看看左思《詠史》中相關的段落:

原文節選 白話解釋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立下大功卻不接受封賞,瀟灑地作個揖就回鄉種田去了
“連璽曜前庭,比之猶浮雲” 就算把官印掛滿院子,在我看來也跟浮雲一樣不值錢

這首詩寫於西晉時期,當時門閥制度森嚴,像左思這種寒門出身的人很難出頭。所以他特別崇拜魯仲連這種不慕名利的人,藉此抒發自己對現實的不滿。詩中那種「老子有才華但不屑跟你們玩」的態度,現在讀來還是很有共鳴。

左思的詩在當時可說是獨樹一幟,他不像其他文人那樣歌功頌德,而是用歷史人物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借古諷今的寫法,後來對陶淵明、李白這些大詩人都很有影響。特別是「功成不受爵」這種瀟灑的人生態度,簡直就是文人傲骨的經典寫照。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