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陸5大方法全解析 | 台灣填海技術大公開 | 從海變地!填海工程秘辛

填海造陸方法在台灣其實已經運用很久了,像是高雄港的擴建、台中港的開發都是用這種方式來增加土地面積。簡單來說就是把海填平變成可以用的地,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不同的工法跟技術,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幾種常見的做法。

首先最傳統的就是「傾倒填築法」,直接把砂石、土方往海裡倒,等堆到一定高度再壓實。這種方法成本低、速度快,像早期的高雄臨海工業區就是這樣做的。不過缺點是對海洋生態影響比較大,現在環保意識抬頭,這種方法已經比較少用了。另外一種是「抽砂吹填法」,用抽砂船把海底的砂抽起來,再用管線吹填到指定區域。這種方法比較不會影響周邊海域,像桃園航空城部分區域就是用這種工法。

填海方法 優點 缺點 適用場合
傾倒填築法 成本低、施工快 生態破壞大 早期工業區開發
抽砂吹填法 對環境影響較小 設備成本高 機場、新市鎮開發
沉箱圍堤法 結構穩固、耐久 施工複雜、工期長 港口、防波堤工程

現在比較新的技術是「沉箱圍堤法」,先做好大型混凝土沉箱,放到定位後再填砂石。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結構比較穩固,適合用來做港口或防波堤。像高雄港的洲際貨櫃中心就是用這種方法,可以抵擋颱風大浪。還有一種「生態工法」是近年來比較提倡的,會在填海區預留生態廊道或設置人工魚礁,盡量降低對海洋環境的衝擊。

說到實際案例,台中港的填海造陸就用了混合工法。靠近外海的部分用沉箱擋浪,內側用抽砂吹填,這樣既可以節省成本又能確保安全。另外像台北港的擴建,則是先在周邊築堤防,再用傾倒法快速填出土地。每種填海造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場合,工程師會根據地形、海象、生態等因素來選擇最適合的工法。

填海造陸方法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台灣填海造陸的常見方法有哪些?在地經驗分享」,這個議題其實跟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台灣因為地狹人稠,沿海地區常常需要透過填海造陸來增加土地面積,像是高雄港、台中港的擴建都是經典案例。這些工程不僅改變了海岸線,也影響了周邊生態與居民生活,下面就來分享幾種台灣常見的填海方法跟在地觀察到的實際狀況。


首先最傳統的就是「拋石填海」,簡單來說就是把大量石塊直接倒入海中形成基礎。這種方法成本低、施工快,在早期像是麥寮工業區的開發就大量使用。不過缺點是容易造成海底地形劇烈變化,影響漁場生態。在地漁民常抱怨這種工法讓他們的捕魚區域越來越少,有時候連傳統的魚汛路線都會改變。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另外一種是「抽砂填海」,這在近年比較常見。工程單位會用大型抽砂船從外海或河川抽取砂土,再噴填到目標區域。像是桃園航空城計畫就有部分區域是用這種方式。好處是填出來的土質比較均勻,後續建設比較穩固。但問題是抽砂過程會造成海水混濁,影響附近海域的珊瑚跟海洋生物,環保團體經常為此抗議。

最後要提的是「廢棄物填海」,這在台灣算是特殊現象。就是把營建廢棄物、焚化爐底渣等處理過的材料拿來填海。雖然能解決廢棄物去處問題,但民眾最擔心的就是污染問題。像之前彰濱工業區就有過爭議,居民擔心重金屬會溶出污染海域。不過現在環保法規比較嚴格,都會要求先做固化處理。

填海方法 優點 缺點 台灣案例
拋石填海 成本低、施工快 破壞海底生態、影響漁場 麥寮工業區
抽砂填海 土質均勻、地基穩 海水混濁、傷害珊瑚 桃園航空城
廢棄物填海 解決廢棄物去處 污染疑慮、居民抗爭 彰濱工業區

在實際走訪這些填海區時,發現每個地方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像高雄港周邊因為填海歷史悠久,已經發展出特殊的港區生態,有些候鳥反而會利用新生地棲息。但雲林台西一帶的養殖業者就抱怨,填海後潮間帶消失,文蛤產量直接少了一半。這些在地經驗都提醒我們,填海造陸不能只看短期效益,周邊產業跟生態的連動影響真的要好好評估。

為什麼台灣需要填海造陸?這些原因你可能不知道

台灣雖然是個海島國家,但可用土地其實非常有限,尤其西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工業區、港口和住宅用地需求越來越大。填海造陸不僅能解決土地不足問題,還能創造新的經濟發展機會。你可能不知道,台灣已經有幾個成功的填海案例,像是台中港區和高雄南星計畫,這些地方現在都成了重要的產業聚落。


填海造陸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能幫助解決海岸侵蝕問題。台灣西部海岸因為過度開發和自然因素,每年都在退縮,透過人工填海可以保護現有土地,甚至創造新的生態環境。當然,過程中也會遇到環保爭議,但只要做好評估和規劃,其實能兼顧發展與生態平衡。

填海區域 主要用途 面積(公頃)
台中港區 工業區、港口擴建 約2,000
高雄南星計畫 石化專區、遊艇港 約300
桃園觀音 風力發電、產業用地 約100

另外,台灣的能源政策也在推動離岸風電,這些風機需要穩定的基地支援,填海造陸就能提供必要的後勤土地。再加上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部分低窪地區未來可能面臨淹水危機,提前透過填海墊高土地,也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

不過,填海造陸不是隨便挖沙填海就好,必須考慮海流變化、生態影響,以及地質穩定性。台灣過去有些案例因為規劃不周,導致港口淤沙或生態破壞,這些都是未來要避免的。現在的技術已經進步很多,只要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填海造陸可以成為台灣土地開發的重要選項之一。

填海造陸方法

高雄填海造陸工程進行時,當地居民怎麼看?這個問題最近在旗津、小港一帶的街頭巷尾成為熱門話題。走進海邊的咖啡廳或魚市場,總能聽到阿伯阿姨們邊喝著冬瓜茶邊討論:「聽說以後這邊要蓋新產業園區啦!」、「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我們捕魚的區域?」在地人對這項工程的態度其實很兩極,有人期待帶來工作機會,也有人擔心破壞生態。

居民類型 主要觀點 常見說法
老一輩漁民 憂心生計受影響 「填掉的海域都是我們抓烏魚的地方餒」
年輕上班族 樂觀其成 「多點工作機會才好,不然都要北漂」
在地商家 期待觀光效益 「以後遊客變多,我的冰店生意會更好吧」
環保團體 強烈反對 「紅樹林生態會被破壞,政府都沒在聽」

住在旗津三十多年的陳太太邊整理漁網邊說:「以前颱風來海水都會倒灌,現在填海不知道會不會更嚴重?」她家就在堤防邊,這陣子工程車進進出出,連午覺都睡不好。不過隔壁剛返鄉開文創店的林小姐倒是很支持:「高雄需要新的發展,像我這樣回鄉的年輕人才有未來啊!」這種世代差異在茶餘飯後的聊天中特別明顯。

下午五點,工程車的轟隆聲中,幾位阿公坐在廟口榕樹下爭論不休。有人拿出手機展示國外填海案例的照片,說新加坡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也有人翻出舊照片,指著已經消失的溼地嘆氣。菜市場的魚販阿財哥最實際:「現在蚵仔產量已經變少了,以後不知道要去哪裡批貨?」這些日常對話真實反映出工程帶來的各種影響,從空氣中的柴油味到海鮮價格的波動,都是居民們切身的感受。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