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嘢最怕遇到尺寸唔啱,特別係網購時「尺寸分」得好重要。台灣人最常買嘅衫褲鞋襪,每個品牌嘅尺寸分法都唔同,有時連國際標準都靠唔住。今日就同大家分享幾個實用技巧,等你可以輕鬆揀到啱身嘅size。
首先講吓衫類,台灣常見嘅尺寸分有S、M、L、XL呢種標法,但係實際量度出嚟真係差好遠。好似uniqlo同net嘅尺寸就差成個碼,建議大家一定要睇實際cm數:
品牌 | S碼胸圍 | M碼胸圍 | L碼胸圍 |
---|---|---|---|
Uniqlo | 92cm | 96cm | 100cm |
NET | 88cm | 92cm | 96cm |
GU | 90cm | 94cm | 98cm |
褲裝就更麻煩,除咗腰圍仲要睇褲長。台灣常見嘅29、30、31呢啲數字,其實係指腰圍英寸數,但係實際換算成cm時,有啲品牌會用1英寸=2.54cm嚴格計算,有啲就會四捨五入。最好嘅方法就係自己度定自己嘅尺寸,記低腰圍同褲長兩個數字。
鞋碼嘅尺寸分仲加混亂,台灣常用嘅cm碼同日本碼差唔多,但係歐洲碼同美國碼就完全另一套系統。最慘係運動鞋同皮鞋嘅size都可能唔一樣,就算同一個牌子,唔同系列嘅鞋款都可能要揀唔同碼數。建議大家買鞋前一定要睇清楚個size chart,最好仲要睇埋其他買家嘅評價,睇吓有冇人話偏大或者偏細。
1. 誰需要特別注意衣服的尺寸分?買衣前必看攻略
每次網購買衣服都像在賭博?尺寸表看到眼花還是踩雷?這篇「1. 誰需要特別注意衣服的尺寸分?買衣前必看攻略」直接幫你整理出最容易買錯尺寸的族群,還有超實用對照表!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骨架特別大或特別小」的人,台灣成衣尺寸通常以M號為基準打版,如果你肩寬超過42cm或小於36cm,買基本款T恤就很容易遇到袖子太長、領口卡脖子的狀況。
再來是「身高155cm以下或175cm以上」的族群,很多平價品牌的褲長根本沒在分尺寸,155cm穿起來像要下田,175cm直接變七分褲。孕婦和產後媽咪也要特別小心,懷孕時買的哺乳衣如果只看孕婦尺寸,生完後可能會發現胸圍鬆到能裝兩顆籃球!
族群 | 容易出錯部位 | 解決方法 |
---|---|---|
寬肩/窄肩族 | 肩線、袖長 | 優先選擇有標示肩寬的款式 |
嬌小/高挑身材 | 褲長、衣長 | 找有提供褲長修改服務的品牌 |
孕婦/產後媽咪 | 胸圍、腰圍 | 選擇可調節綁帶設計的款式 |
網購時別只看S/M/L這種標示,務必對照實際cm數。像韓版衣服通常比台灣尺寸小1-2號,日系品牌則偏窄身,歐美品牌的XS可能等於台灣的M。建議把常穿的合身衣物尺寸量好記在手機裡,胸圍要量最豐滿處,腰圍量肚臍上2-3公分,臀圍量屁股最翹的地方,買褲子時還要另外注意大腿圍。
2. 什麼時候該重新測量身體尺寸?專家建議時間表 這問題其實超重要!很多台灣人都會忽略定期量尺寸,結果買衣服老是踩雷,或是健身效果根本看不出來。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專業裁縫和健身教練最推薦的測量時機,讓你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變化。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其實每天都在微妙變化,只是肉眼不容易發現。特別是女生遇到生理期前後,水腫可能讓腰圍差到2-3公分!建議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時間表:
情況分類 | 建議測量頻率 | 注意事項 |
---|---|---|
減重/增肌計畫 | 每2週 | 固定早上空腹量較準確 |
懷孕期間 | 每月 | 重點測量胸圍和腹圍 |
青春期 | 每季 | 要記錄袖長和褲長變化 |
一般成年人 | 每半年 | 換季時順便量最方便 |
最近天氣超熱,很多人開始認真減肥,這時候更要勤勞測量!像我自己就遇過學員體重沒變但腰圍少5公分的案例,如果只靠體重計根本發現不了這個成就感。另外要特別提醒,量尺寸最好找家人幫忙,自己量手肘角度容易跑掉,尤其是肩寬和背寬這種部位。
買新衣服前絕對要先重新量過!很多台灣人習慣用「上次買L號這次也拿L號」,但不同品牌版型差超多。我朋友上個月網購褲子,照一年前尺寸選結果根本扣不起來,因為久坐讓臀圍偷偷增加了。現在手機備忘錄存最新尺寸超方便,建議可以把每次量的數字記下來比較。
3. 為什麼網購總買錯尺寸?尺寸分標示的常見陷阱。每次網購衣服鞋子都像在賭博,明明看尺寸表量了又量,收到實品還是差很大!其實問題就出在各國尺寸標示的潛規則,今天就來拆解那些讓人踩雷的細節。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國際尺碼」這個大坑,同樣標示M號的衣服,歐美品牌和日韓品牌的實際尺寸可以差到一個拳頭!建議直接對照具體的cm數值,別太相信S/M/L這種模糊標示。像這張對照表就能看出差異:
地區 | S號胸圍 | M號胸圍 | L號胸圍 |
---|---|---|---|
台灣 | 84-88cm | 88-92cm | 92-96cm |
日本 | 80-84cm | 84-88cm | 88-92cm |
歐美 | 86-91cm | 91-96cm | 96-101cm |
再來是鞋碼的陷阱,很多人不知道美規、歐規的換算會隨品牌浮動。例如Nike的美規9號對應歐規42.5,但同樣標示的Converse可能就偏小半號。更別提有些平價網店會直接亂標「通用尺寸」,買回來根本不合腳。
材質彈性也是隱形地雷,同樣標示「修身版型」的牛仔褲,有彈性布料和硬挺布料穿起來效果差超多。建議養成看商品詳情頁的「平量尺寸」習慣,把常穿的衣服拿出來實際比對數字最準。另外像韓貨很愛用「Free Size」這種曖昧標示,通常只適合身高160cm以下的人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