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一句,這些從小聽到大的俗諺真的不是沒有道理。記得小時候阿嬤總愛說「吃果子拜樹頭」,那時候只覺得煩,長大後才懂這是在教我們感恩。台灣人最愛掛在嘴邊的老話,其實都藏著祖先的智慧結晶。
說到老話的實用性,我整理了幾句最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
老話 | 使用時機 | 現代解釋 |
---|---|---|
呷緊弄破碗 | 催別人快點時 | 急不得,慢慢來比較快 |
摸蛤仔兼洗褲 | 想一次做兩件事時 | 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
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 覺得堅持不下去時 | 持續努力總會輪到你 |
前幾天在捷運上聽到兩個高中生對話,一個說「我媽又在那邊『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煩死了!」另一個回說「我懂!我阿公更誇張,連我打手遊都要說『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老話雖然被年輕人嫌老套,但仔細想想還真的一針見血。
我家隔壁的早餐店老闆娘最愛說「生意囝歹生」,每次看她凌晨三點就起來備料,真的能體會這句話的重量。現在很多年輕創業者覺得老一輩的經驗談過時了,但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種話,放到現在看還是很受用啊。
最近在Dcard上看到有人在抱怨「為什麼長輩那麼愛講『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下面留言超精彩。有人回說「因為他們真的吃很鹹(誤)」,但也有網友認真分析,認為這些老話就像生活小撇步,雖然包裝得很老派,內容卻很實在。
老話一句:阿嬤説早睡早起身體好,到底幾點算早?這個問題每次問長輩都會得到不同答案,有人說9點前睡才叫早睡,也有人覺得11點前都算合理。其實啊,早睡早起的定義真的要看個人生活作息跟年齡層啦!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很多上班族都習慣熬夜追劇或滑手機,要他們10點前躺平根本是天方夜譚。不過根據睡眠專家的建議,人體在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段,這段時間睡覺對身體修復最有效果。所以阿嬤說的「早睡」大概就是指這個黃金時段啦!
這邊幫大家整理個簡單表格,看看不同年齡層的建議睡眠時間:
年齡層 | 建議入睡時間 | 建議起床時間 | 總睡眠時數 |
---|---|---|---|
學齡兒童 | 20:00-21:00 | 6:30-7:30 | 9-11小時 |
青少年 | 22:00-23:00 | 6:30-7:30 | 8-10小時 |
成年人 | 23:00前 | 6:00-7:30 | 7-9小時 |
老年人 | 22:00前 | 5:30-7:00 | 7-8小時 |
說到早起,很多成功人士都提倡5點起床的「晨型人」生活,但這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像我朋友試過強迫自己5點起床,結果整天都在打瞌睡,工作效率反而更差。重點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理時鐘,與其硬撐著早起,不如確保睡眠品質比較實在。
台灣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報復性熬夜」,明明很累卻捨不得睡,總覺得晚上才是自己的時間。這種習慣真的要改,長期下來對肝臟和免疫力都很傷。阿嬤的話雖然老派,但仔細想想真的很有道理,與其花錢買保健食品,不如先把作息調好比較實際。
老話一句:老闆總説『共體時艱』,為何只有員工在艱?這句話在台灣職場真的聽到耳朵長繭了啦!每次公司遇到狀況,這句話就像萬用咒語一樣被搬出來,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謂的「共體時艱」往往變成單方面的犧牲。老闆的豪車照開、高爾夫照打,但員工的加班費被砍、福利縮水,這種不對等的狀況實在讓人很悶。
最近跟幾個在不同行業工作的朋友聊天,發現大家遇到的狀況都差不多。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共體時艱」情境,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情境類型 | 老闆說法 | 員工實際感受 |
---|---|---|
業績下滑 | 「今年不調薪」 | 物價上漲生活更難 |
成本控制 | 「取消下午茶福利」 | 工作士氣直直落 |
組織調整 | 「一人當兩人用」 | 加班加到懷疑人生 |
疫情影響 | 「居家辦公減薪10%」 | 工作量反而增加30% |
最讓人無奈的是,這些所謂的「共體時艱」措施往往只針對基層員工。主管階級可能只是少拿一點獎金,但對生活根本沒影響。反而是一般員工要面對實質的收入減少,卻還要承擔更多工作壓力。這種時候就會覺得,老闆口中的「共體」根本是選擇性的,只有員工在「艱」,老闆的舒適圈可是一點都沒受影響。
更扯的是,有些公司明明業績成長,還是會拿「共體時艱」當藉口來壓低成本。朋友在科技業就遇到,公司接單接到手軟,但年終卻比往年還少,理由是要「預留資金因應未來挑戰」。這種說法真的讓人很無言,賺錢的時候不分享,難道要等虧錢才來共體時艱嗎?這種雙重標準的做法,難怪會讓員工越來越心寒。
老話一句:台灣人為何總愛説『改天約』?這句話根本是台灣人的口頭禪,隨便抓個路人問問,十個有九個都用過這句話。但說真的,這個「改天」到底是哪天?大家心裡都有數,八成就是「不會約」的委婉說法啦!不過這種台灣特有的社交文化,其實背後藏著不少有趣的潛規則。
先來看看台灣人說「改天約」的常見情境:
情境 | 真實意思 | 使用頻率 |
---|---|---|
路上巧遇不熟的朋友 | 禮貌性結束對話 | ★★★★★ |
同事隨口邀約 | 暫時不想答應 | ★★★★☆ |
真的想約但近期沒空 | 之後再安排 | ★★☆☆☆ |
純粹客套話 | 根本不會約 | ★★★★★ |
台灣人愛用「改天約」不是沒原因的啦!首先當然是怕尷尬,直接拒絕多傷感情,用這招就能優雅退場。再來是台灣人超重面子,明明不想去也要裝得很熱情,這種「表面功夫」可是我們的強項。而且說真的,有時候當下太忙,但又不想把話說死,用「改天約」留個餘地剛剛好。
不過這招用久了也是會出包的,像我就遇過朋友真的追問「那改天是哪天?」當場就尷尬到想挖地洞鑽進去。還有人把「改天約」當成社交辭令,結果對方超認真記在行事曆上,到時候放人家鴿子反而更傷感情。所以啊,雖然「改天約」很好用,但還是要看場合跟交情,該明確拒絕的時候就別再「改天」來「改天」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