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到處都是「凹 凸」的智慧,就像我們在執行計畫時遇到的起伏一樣。這些高低起伏不是阻礙,反而是讓事情更有層次的關鍵。今天就來聊聊,怎麼把這種「凹 凸」哲學運用在實際的策略執行上。
策略執行的凹凸學問
執行計畫時最怕遇到「卡關」,這時候就要學會像水一樣順著凹凹凸凸的路走。比如說公司要推新產品,與其硬碰硬跟大品牌競爭,不如先找出市場的「凹處」——那些被忽略的小眾需求,站穩腳步後再往「凸處」發展。這種做法在台灣中小企業特別常見,很多隱形冠軍都是這樣慢慢做起來的。
執行階段 | 凹的時機 | 凸的時機 |
---|---|---|
初期規劃 | 找市場缺口 | 避開紅海 |
中期發展 | 累積資源 | 突破瓶頸 |
後期擴張 | 鞏固基礎 | 搶佔山頭 |
團隊合作的凹凸默契
帶團隊就像在玩拼圖,每個人都有自己凹凸的形狀。有些人擅長衝鋒(凸),適合打前鋒;有些人習慣穩紮穩打(凹),適合守後勤。我認識一位台南傳產老闆,他把老師傅(凹)安排品管,年輕業務(凸)負責開發客戶,這種組合讓傳統產業也能做出新花樣。重點是要讓大家知道,凹不是弱點,凸也不是莽撞,就像太極的陰陽調和。
資源分配的凹凸藝術
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個「刀口」往往就是凹凸交接處。舉個例子:2025年很多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時,與其把所有預算砸在最新AI系統(凸),不如先強化員工數位能力(凹)。高雄有間食品廠就是先花半年培訓員工,等大家習慣系統後再升級設備,反而比同業少走冤枉路。這種先填平凹處再往高處爬的做法,在景氣波動大的時候特別實用。
應變調整的凹凸節奏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這時候就要懂得「凹」下去蹲低,「凸」起來跳高。去年台北有間文創店遇到疫情,馬上把實體展覽(凸)轉成線上導覽(凹),等解封後又結合兩者做成混合體驗,反而創造新商機。這種隨時調整高低節奏的能力,在現在快速變化的市場裡越來越重要。
凹凹凸凸的日常:台灣人最愛用的口頭禪解析
台灣人講話真的超有特色,隨便聊個天都能聽到一堆超local的口頭禪。這些用語就像調味料一樣,讓我們的對話更有味道,而且用起來超自然,完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人最愛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保證你聽完會覺得「啊~真的耶!」
先來看看這幾個超常見的口頭禪,保證你每天都會聽到:
口頭禪 | 使用情境 | 例句 |
---|---|---|
真的假的 | 表示驚訝或懷疑時 | 「我中發票了!」「真的假的~」 |
靠北 | 表達不滿或誇張情緒 | 「今天又加班,靠北喔!」 |
蛤~ | 沒聽清楚或不敢相信時 | 「要收服務費欸」「蛤~」 |
還好欸 | 委婉表達普通或不太好的評價 | 「這家好吃嗎?」「還好欸」 |
先不要 | 拒絕或暫緩某事時的幽默說法 | 「要不要吃宵夜?」「先不要」 |
這些口頭禪用起來超順口,而且每個都有它的特殊情境。像「真的假的」這種,根本就是台灣人的反射動作,聽到什麼驚人的消息就會自動脫口而出。而且我們講「蛤~」的時候還會拉長音,搭配一臉困惑的表情,整個就很傳神。
「靠北」雖然聽起來有點粗俗,但其實在朋友之間用起來反而有種親切感,特別是在抱怨的時候,講出來整個就是舒壓。不過要記得看場合用啦,在長輩面前還是收斂一點比較好。至於「先不要」這種,根本就是台灣人的幽默感展現,明明很想要但還是要裝一下,這種矛盾感超可愛的。
為什麼台灣人講話總愛説『凹嗚』?原來是這樣來的!這個可愛的狀聲詞在台灣人的日常對話中超級常見,從驚訝到無奈都能用,但你知道它的由來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文化息息相關嗎?
說到『凹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本土綜藝節目。當時主持人為了製造節目效果,會用誇張的語氣模仿狼嚎聲「嗷嗚」,後來慢慢演變成更口語化的「凹嗚」。這個詞之所以能在台灣流行起來,跟台灣人喜歡用狀聲詞表達情緒的習慣有關,像是「哎喲」、「吼唷」都是類似的用法。而且『凹嗚』發音簡單又有趣,特別適合台灣人那種帶點撒嬌、裝可愛的說話方式。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常用『凹嗚』的情境:
使用情境 | 例句 | 語氣 |
---|---|---|
遇到小麻煩時 | 「凹嗚~手機又沒電了」 | 無奈帶點可愛 |
看到驚喜事物 | 「凹嗚!這蛋糕太美了吧」 | 驚喜讚嘆 |
裝可憐討拍時 | 「凹嗚…人家好累喔」 | 撒嬌求安慰 |
有趣的是,『凹嗚』在不同年齡層的使用方式也有差別。年輕女生通常會拉長音變成「凹嗚~~」,聽起來更俏皮;男生則比較常用短促的「凹嗚」來表達無奈。這個詞還經常出現在網路用語中,像是「凹嗚團隊」就是指一群愛裝可愛的朋友,或是「凹嗚系」形容那種會讓人忍不住想疼惜的特質。
隨著網路文化發展,『凹嗚』也衍生出各種變體寫法,像是「OWO」、「OAO」這些顏文字,都是從『凹嗚』的發音聯想而來的。甚至在台灣的廣告和戲劇中,也常常能聽到這個詞,讓它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口語之一。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詞用在正式場合可能會顯得不夠莊重,但在朋友間的對話中,絕對是拉近距離的好幫手!
如何用『凹凸』形容人生起伏?在地人的幽默哲學
台灣人講到人生起起落落,最愛用「凹凸」這個詞來形容,既生動又帶點自嘲的幽默感。就像我們常說的「人生就像坐雲霄飛車」,有時候衝上高峰(凸),有時候又跌到谷底(凹),這種比喻在地人一聽就懂,還會忍不住會心一笑。其實這種說法背後藏著台灣人特有的生活智慧,用輕鬆的方式看待那些不如意的事。
說到「凹凸人生」的具體表現,大概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
人生階段 | 凸(高峰)時刻 | 凹(低谷)時刻 | 台灣人怎麼說 |
---|---|---|---|
事業 | 升職加薪 | 被裁員 | 「從經理變『涼』理」 |
愛情 | 熱戀期 | 分手 | 「從寶貝變『報廢』」 |
健康 | 體檢全過關 | 感冒掛急診 | 「從鐵打的身體變成『貼藥布』的身體」 |
台灣人面對這些「凹凸」時,最厲害的就是用幽默來化解。比如工作不順被老闆罵,朋友會安慰你說「哎呀,現在是『凹』的時候,等下就會『凸』起來啦!」這種說法既不會太過嚴肅,又能讓人感覺沒那麼難過。還有人開玩笑說,台灣的路面也是「凹凸」代表,騎機車就知道,這根本是人生的預習班嘛!
這種「凹凸哲學」其實反映了台灣人隨遇而安的性格。我們不會硬要人生一直「凸」在那邊,反而覺得有起有落才正常。就像夜市賣的雞排,有時候炸得膨膨的(凸),有時候扁扁的(凹),但都一樣好吃。這種想法讓很多台灣人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用比較輕鬆的心態去面對,不會一下子就被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