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塊寶島生態豐富,光是螽斯種類就多達50幾種,這些會唱歌的小傢伙可是夏天夜晚的最佳伴奏樂團呢!說到台灣螽斯種類,從常見的褐背露蟴到稀有的台灣大蟋蟀,每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叫聲和習性,就像大自然設計的精巧樂器一樣有趣。
這些小音樂家們最愛躲在草叢或樹葉底下,尤其是濕度高的環境特別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像是台北近郊的陽明山、台中大坑步道,或是高雄柴山這些地方,晚上散步時仔細聽,就能分辨出不同種類螽斯的”演唱會”。有些種類的叫聲像”唧唧唧”,有些則是”啾啾啾”,老一輩的台灣人甚至能靠聲音就判斷出是哪種螽斯在叫呢!
常見種類 | 特徵 | 叫聲特色 | 出沒季節 |
---|---|---|---|
褐背露蟴 | 體色棕褐,後腿強壯 | 連續急促的”唧唧”聲 | 5-10月 |
台灣大蟋蟀 | 體型較大,黑色帶黃斑 | 低沉”嘟嘟”聲 | 夏秋季節 |
綠螽斯 | 全身翠綠色,翅膀細長 | 清脆”啾啾”聲 | 全年可見 |
紡織娘 | 體型纖細,觸角特長 | 規律”吱吱”聲 | 春末到秋初 |
在台灣鄉下長大的朋友應該都有過抓螽斯來玩的童年回憶吧?這些小傢伙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其實對生態系很重要。牠們不但是許多鳥類和爬蟲類的食物來源,還能幫忙分解落葉,算是自然界的小清道夫。現在都市化越來越嚴重,螽斯的棲地也慢慢變少,下次聽到牠們的叫聲不妨停下腳步欣賞一下,這可是台灣夏天最自然的背景音樂呢!
說到觀察螽斯的小技巧,最好選在傍晚或清晨,帶著手電筒慢慢找。記得動作要輕,因為牠們對震動很敏感。有些種類的螽斯會偽裝成樹葉或樹枝,要很仔細才看得出來。台灣的螽斯種類這麼多,每發現一種都像找到寶藏一樣令人興奮!
台灣常見的螽斯種類有哪些?一次搞懂10種特色品種,這些小傢伙可是台灣夏夜裡最熱鬧的音樂家呢!從都市公園到郊山步道,只要仔細聽,到處都能發現牠們獨特的鳴叫聲。螽斯屬於直翅目昆蟲,跟蟋蟀算是親戚,但體型通常更修長,觸角也特別長,像是戴了兩根天線一樣可愛。
先來認識幾種台灣最常遇到的螽斯吧!像是全身翠綠的「台灣騷蟴」,牠們喜歡在草叢間跳來跳去,叫聲清脆響亮;還有偽裝高手「擬葉蟴」,身體扁平像片葉子,常常躲在樹葉背面讓你找都找不到。夜間活動的「黑翅細蟴」則是全身黑得發亮,搭配細長的後腿,看起來特別優雅。
品種名稱 | 特徵描述 | 棲息環境 | 活躍時間 |
---|---|---|---|
台灣騷蟴 | 全身翠綠,觸角極長 | 低海拔草叢 | 白天 |
擬葉蟴 | 體扁平似葉,保護色極佳 | 灌木叢 | 夜間 |
黑翅細蟴 | 體色深黑,後腿修長 | 樹林底層 | 夜間 |
褐背露蟴 | 背部褐色,腹部黃綠 | 農田周邊 | 黃昏 |
台灣大蟴 | 體型碩大,鳴聲洪亮 | 中低海拔森林 | 夜間 |
綠背細蟴 | 背部鮮綠,腹部白色 | 公園綠地 | 白天 |
斑腿蟴 | 後腿有明顯黑色斑紋 | 溪流邊 | 全天 |
台灣小蟴 | 體型迷你,叫聲細小 | 都會區花圃 | 夜間 |
紅鬚蟴 | 觸角基部呈紅色 | 竹林 | 黃昏 |
長翅蟴 | 翅膀特別長,擅長滑翔 | 開闊草地 | 白天 |
這些螽斯各有各的特色,像是「褐背露蟴」就特別喜歡在稻作區附近活動,農民們對牠們的叫聲再熟悉不過了。而「台灣大蟴」可以說是螽斯界的巨無霸,體長能達到7-8公分,叫聲大到在安靜的山裡能傳得好遠好遠。都市人比較有機會見到的是「綠背細蟴」和「台灣小蟴」,牠們適應力強,就算在水泥叢林裡也能找到生存空間。
觀察螽斯真的很有趣,牠們不僅外型多變,叫聲也各不相同。有些種類像「斑腿蟴」幾乎整天都在活動,而「紅鬚蟴」則偏好在竹林裡生活,那對紅色的觸角基部是最好認的特徵。「長翅蟴」更是特別,遇到危險時會張開長長的翅膀滑翔逃走,動作之優雅讓人看了都忍不住驚嘆。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螽斯在台灣什麼季節最容易觀察到?季節活動全攻略」,其實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在台灣全年都能見到,但要說最活躍的時節,絕對是夏秋交接的這段時間啦!從6月開始到10月左右,特別是雨後潮濕的夜晚,草叢裡此起彼落的鳴叫聲根本就是大自然的交響樂,這時候帶著手電筒去郊外,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螽斯最喜歡躲在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裡,牠們的保護色超厲害,常常要很仔細才看得到。建議大家可以往陽明山、烏來這些濕度較高的山區去找,記得穿長袖長褲,不然被蚊子叮到懷疑人生就不好玩囉~觀察時動作要輕,這些小傢伙警覺性很高,太大聲會把牠們嚇跑。
月份 | 活躍程度 | 推薦觀察地點 | 注意事項 |
---|---|---|---|
6-8月 | ★★★★★ | 低海拔山區 | 注意防蚊 |
9-10月 | ★★★★☆ | 郊區草叢 | 帶手電筒 |
11-5月 | ★★☆☆☆ | 較難發現 | 需耐心尋找 |
想要聽螽斯唱歌的話,黃昏到入夜後是最佳時段,牠們會用翅膀摩擦發出獨特的聲音來求偶。不同種類的叫聲也不太一樣,像紡織娘的聲音就很有節奏感,而台灣大蟋蟀的叫聲比較低沉。記得錄音時手機要開減噪功能,不然很容易錄到一堆雜音喔!
白天雖然比較難看到螽斯活動,但可以注意葉片上的咬痕,這些都是牠們覓食的證據。有些種類特別愛吃特定植物,像是禾本科或蕨類,找到這些植物就等於找到牠們的餐廳啦!觀察時別忘了保持距離,這些小生物很敏感,太靠近可能會讓牠們緊張到跳走。
為什麼台灣的螽斯種類特別豐富?生態專家來解答
台灣這塊寶島雖然面積不大,但螽斯的種類卻多到讓人驚訝!根據生態專家的研究,光是台灣本島就有超過100種螽斯,這個數字在全世界都算很厲害的。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跟台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很大關係啦!
首先,台灣地形超級多元,從海邊到高山都有,海拔變化超級大。這種垂直分布的環境讓不同種類的螽斯都能找到適合自己住的地方。像是低海拔的草叢裡常見的台灣騷蟴,還有中高海拔森林裡的台灣擬騷蟴,牠們各自佔據不同的生活空間,完全不會打架搶地盤。
另外,台灣剛好位在東亞島弧中間,在生物地理學上是個超級重要的位置。冰河時期很多生物從北方南遷到這裡避寒,後來氣候變暖又留在台灣定居。加上台灣跟大陸時而相連時而分開,讓螽斯的基因交流特別活躍,演化出更多新種類。
主要因素 | 具體影響 | 代表性種類 |
---|---|---|
地形複雜 | 創造多樣棲地 | 台灣騷蟴、台灣擬騷蟴 |
氣候多變 | 適應不同溫度 | 台灣大蟋蟀、小蟋蟀 |
島嶼特性 | 促進特有種演化 | 台灣綠螽斯、台灣斑翅螽斯 |
植物多樣 | 提供豐富食物 | 台灣草螽、台灣樹螽 |
台灣的植物種類也超級豐富,這對吃素的螽斯來說根本是吃到飽餐廳!不同種類的螽斯會專門吃特定植物,像是有些只吃禾本科植物,有些偏愛闊葉樹的葉子。這種食物專一性讓更多螽斯可以和平共存,不會因為搶食物而互相競爭。而且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讓植物生長旺盛,整年都有充足食物供應。
說到季節變化,台灣的螽斯真的很會挑時間活動。有些種類喜歡在春夏季出來唱歌求偶,像是大家熟悉的蟋蟀;有些則偏愛涼爽的秋天,像是某些樹棲性的螽斯。這種時間上的錯開,讓更多種類可以共享同一塊棲地,不會全部擠在一起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