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層高度怎麼選?專家教你挑好房 | 買房必看!樓層高度影響大解析 | 高樓層vs低樓層,住哪層最舒服?

最近在找新辦公室的時候,發現「樓層高度」這個細節比想像中重要很多。以前租房子都只看坪數跟價格,現在才知道天花板高度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跟空間感,特別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的LOFT風格辦公室,對樓層高度的要求更高。

先來看看不同用途的空間對樓層高度的基本要求:

空間類型 建議最低高度 舒適高度
一般住宅 2.8米 3米以上
辦公室 2.6米 3.2米
LOFT風格空間 3.5米 4.2米
商場/百貨公司 3米 4.5米

現在很多新建案為了增加戶數,都把樓層高度壓到最低標準,住起來真的會有壓迫感。我朋友前陣子搬到信義區的新大樓,雖然裝潢很漂亮,但2.7米的樓高讓他這個180公分的人常常覺得頭頂快碰到燈具,最後還是搬回舊公寓。

說到裝潢,樓層高度也會影響很多設計細節。像是現在很流行的無主燈設計,要做全室崁燈的話,至少要保留15公分的空間給燈具和線路。如果原本樓高就不夠,硬要做這種設計反而會讓空間更壓迫。我設計師朋友最近就遇到一個案子,屋主堅持要做全室平頂,結果完工後整個客廳看起來矮了快30公分,後悔都來不及。

另外要注意的是,樓層高度還會影響空調效率。太低的空間冷氣容易直吹人體,太高又會造成能源浪費。我辦公室之前搬到一棟老建築,4米多的挑高雖然氣派,但夏天冷氣怎麼開都不夠涼,最後只好加裝吊扇來幫助空氣循環,每個月電費還是很驚人。

樓層高度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為什麼台灣大樓的樓層高度都這麼矮?原來是因為這個法規。相信很多人在看房或住大樓時都有這個疑問,明明國外的大樓天花板都很高,為什麼台灣的住家總感覺有點壓迫感?這其實跟台灣的建築法規有直接關係,而且背後還牽涉到容積率和建商成本計算的眉角。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台灣住宅的「樓層高度」標準是3.6公尺,但這個高度其實包含了樓板厚度。實際完工後的「淨高」通常只有2.8-3.1公尺左右,如果再扣掉天花板裝潢、燈具和管線空間,實際能用的高度就更少了。建商為了最大化利潤,通常都會把樓高壓在法規的最低標準。

項目 台灣標準 國際常見標準
法定樓層高度 3.6公尺 4.2-4.5公尺
實際淨高 2.8-3.1公尺 3.5-4.0公尺
常見天花板高度 2.4-2.7公尺 3.0-3.5公尺

這個規定其實是歷史因素造成的,早期台灣地狹人稠,為了讓更多人能住進大樓,政府就用這種方式來增加樓層數。而且樓高降低可以減少電梯等候時間、節省空調費用,對建商來說也比較好控制成本。不過現在新建案開始有「挑高設計」的趨勢,有些建商會用「複層式」或「樓中樓」的方式來規避這個限制。

另外要注意的是,商業大樓和住宅大樓的規定也不同。辦公室通常可以做到3.2公尺以上的淨高,這也是為什麼去上班的環境感覺比較寬敞。有些豪宅建案會特別申請放寬標準,但這就要看建商的實力和地段價值了。下次去看房時,記得要問清楚「淨高」而不是「樓高」,才不會被銷售話術誤導。

買房前必看!樓層高度怎麼量才不會被建商騙,這可是關係到未來居住舒適度的關鍵啊!很多建商在銷售時會玩文字遊戲,把「樓高」和「淨高」混為一談,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實際測量,才不會買到壓迫感超重的房子。

首先要知道,建商說的「樓高」通常是指「樓板到樓板」的距離,包含了樓板厚度、管線空間等,而我們實際能用的「淨高」才是天花板到地板的真正高度。一般來說,淨高至少要2.8米才不會有壓迫感,但現在很多新建案為了省成本,淨高可能只有2.6米左右,住起來真的會很悶。

名詞解釋 測量方式 標準建議值
樓高(結構高度) 樓板下緣到上層樓板下緣 3米以上較佳
淨高(室內高度) 地板完成面到天花板完成面 2.8米以上舒適
樑下高度 地板到樑底的高度 注意最低點是否影響動線

看屋時一定要親自帶捲尺量測,特別要注意幾個重點位置:客廳中央、房間中央、以及有橫樑經過的地方。有些建商會在樣品屋做手腳,比如故意不做地板裝潢讓空間看起來更高,或是用鏡面設計製造視覺延伸效果,這些小伎倆都要特別留意。

另外提醒大家,中古屋要特別注意是否有二次施工加裝天花板,這會吃掉不少高度。新成屋則要看清楚合約上寫的是「樓高」還是「淨高」,最好要求建商白紙黑字註明保證值,交屋時發現不符才能據理力爭。現在很多預售屋為了讓坪效看起來更好,會把樓高壓縮到極限,住久了真的會覺得很阿雜啊!

樓層高度

專家教你如何判斷樓層高度是否影響居住品質

最近好多朋友買房都在糾結樓層高低問題,其實住高住低各有優缺點啦!專家教你如何判斷樓層高度是否影響居住品質,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跟需求。像我們這種都市人每天早出晚歸,如果住太低樓層可能會被路邊攤販吵到,但住太高又怕等電梯等到天荒地老,真的很兩難餒~

不同樓層的優缺點比較

樓層範圍 優點 缺點 適合族群
1-3樓 進出方便、房價較低 噪音多、隱私差、潮濕 長輩、行動不便者
4-10樓 價格適中、視野尚可 可能聽到中庭噪音 小家庭、預算有限者
11-20樓 視野開闊、採光通風佳 電梯等待時間長 重視景觀的上班族
21樓以上 景觀絕佳、隱私性好 風切聲大、逃生不易 追求生活品質的高收入族

說到採光這件事,我自己住過15樓跟5樓的經驗是,高樓層真的陽光比較充足,衣服晾在陽台半天就乾了。但是住太低樓層的話,像我們這種潮濕的台灣天氣,梅雨季節牆壁真的會出水,衣服曬三天還是有霉味,超崩潰的!而且現在新建案棟距都很近,住太低真的會被對面鄰居看光光,連在家穿什麼內衣都要考慮一下。

噪音問題也是很多人忽略的重點,特別是靠馬路的房子。我有個朋友住8樓,本來以為夠高了,結果每天晚上還是聽得到樓下便利商店的叮咚聲跟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專家說其實噪音會往上傳,住到15樓以上才會明顯改善,但相對的就要忍受電梯慢吞吞的問題,尤其是上下班尖峰時間,等電梯等到快遲到真的會讓人很焦慮。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