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磁磚製作過程,這個我們每天踩在腳下卻很少深入了解的家居建材。其實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好多道工序,而且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厲害,連電腦自動化都加入生產線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原料準備,你知道嗎?磁磚的主要成分其實跟做陶瓷很像,都是黏土、石英砂這些天然材料。不過不同種類的磁磚配方比例差很多,像下面這個表格就列出常見磁磚的原料比例:
磁磚種類 | 黏土比例 | 石英砂比例 | 其他添加物 |
---|---|---|---|
釉面磚 | 40-50% | 30-40% | 釉料10-20% |
拋光磚 | 50-60% | 35-45% | 少量助熔劑 |
馬賽克 | 30-40% | 50-60% | 色料5-10% |
原料混合好之後就要進入成型階段了。現在工廠大多採用高壓成型機,把粉狀原料壓成磚坯,壓力可以達到幾百噸!這個步驟超重要,壓力不夠的話磁磚容易碎裂。壓好的磚坯會先經過乾燥窯,把水分慢慢抽掉,不然直接進高溫窯會爆裂開來。
燒製過程是整個磁磚製作最關鍵的部分,溫度控制要超級精準。一般來說釉面磚要燒到1100-1200度,拋光磚更要高達1200-1250度。現在的窯爐都很先進,用電腦控制溫度曲線,燒出來的磁磚品質穩定很多。燒完還要經過拋光、切割、檢驗這些後製工序,一塊漂亮的磁磚才能出廠。
說到檢驗,現在工廠都會用自動化光學檢測機來把關品質。機器會用高解析度相機拍照,連頭髮絲那麼細的裂痕都逃不過它的眼睛。不過最後還是要人工抽檢,畢竟有些色差問題還是要靠老師傅的火眼金睛才能發現。
磁磚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帶你看完整製作流程
每次走進建材行看到琳瑯滿目的磁磚,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平整光滑的磁磚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其實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超多道工序,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台灣在地磁磚工廠的完整製作流程,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原料準備啦!台灣常見的磁磚主要成分是黏土、長石和石英砂,這些原料會先經過嚴格篩選。師傅們會把這些材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然後加入水攪拌成泥漿狀。這個步驟超關鍵,因為原料比例會直接影響到磁磚的硬度跟色澤。混合好的泥漿會被送到大型儲存槽靜置,讓水分均勻滲透。
接下來就是成型階段了,工廠會用超高壓力的機器把泥漿壓成磚坯。這個壓力有多大你知道嗎?大概跟10輛汽車壓在你身上差不多!壓製好的磚坯會被送到長達100多公尺的乾燥窯裡,用60-80度的溫度慢慢烘乾。這個過程要特別小心控制溫度,不然磚坯很容易裂開喔!
製作階段 | 使用設備 | 溫度控制 | 所需時間 |
---|---|---|---|
原料混合 | 大型攪拌機 | 常溫 | 4-6小時 |
壓製成型 | 高壓成型機 | 常溫 | 即時成型 |
乾燥過程 | 隧道式乾燥窯 | 60-80°C | 24-36小時 |
烘乾後的磚坯就要進入最重要的燒製環節啦!台灣的磁磚工廠通常會用天然氣窯爐,溫度可以高達1200度以上。這個階段會讓磚坯發生化學變化,變得超級堅硬。燒製時間大概要40-50個小時,而且溫度要分段控制,從低溫慢慢升到最高溫,這樣才能讓磁磚的品質穩定。燒好的磁磚還要經過冷卻區慢慢降溫,這個步驟也馬虎不得,降溫太快磁磚會變形喔!
最後就是表面處理了,像我們常看到的花紋磁磚,就是在這個階段用特殊印刷技術完成的。有些磁磚會再上一層釉料,然後進行第二次燒製,這樣表面就會有亮晶晶的效果。品質檢驗員會用專業儀器檢查每片磁磚的平整度、色差和硬度,通過檢驗的才能包裝出貨。整個過程從原料到成品大概要花5-7天,是不是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很多啊?
最近要裝修的朋友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磁磚價格差這麼多?關鍵在製作工法。同樣大小的磁磚,從一片幾十塊到上千塊都有,這可不是隨便喊價,背後真的差很大!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磁磚的製作過程,看完你就知道貴在哪裡了。
首先,原料的純度就是第一個關卡。高級磁磚用的是精選高嶺土,雜質少、燒出來顏色均勻;便宜貨可能混了回收料或劣質土,容易有色差跟氣孔。再來是壓製的壓力,好的磁磚要用上萬噸的壓機,密度高才耐用;普通的大概只有幾千噸,用久了容易裂。最後是燒製溫度,高溫窯要燒到1200度以上,磁磚才會硬;低溫燒的成本低,但硬度差很多。
這邊幫大家整理常見磁磚的工法差異:
類型 | 原料純度 | 壓製壓力(噸) | 燒製溫度(℃) | 價格範圍(元/片) |
---|---|---|---|---|
進口釉面磚 | 99% | 15,000 | 1250 | 800-2000 |
國產拋光磚 | 95% | 10,000 | 1200 | 300-800 |
普通瓷磚 | 80% | 5,000 | 1100 | 50-200 |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磁磚表面的處理也很講究。貴的磁磚會多做「數位噴墨」工序,花紋自然又有層次感;便宜的直接用模板印刷,圖案死板還容易掉色。還有尺寸精準度,高級磚的誤差不到0.5mm,貼起來縫隙均勻;普通磚可能差到2mm,師傅施工難度直接翻倍。
最後是品管的部分,大廠會每批抽檢,不良品直接打掉;小廠可能為了省成本放水,買到瑕疵品的機率就高。所以啊,下次看到價格差很多的磁磚,先別急著嫌貴,仔細看看它的製作工法跟細節,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磁磚原料大公開!原來是用這些東西做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踩在腳下的磁磚,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啊?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常見卻很少人知道的日常小知識。其實磁磚的原料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簡單,主要就是幾種天然材料混合而成,經過高溫燒製就變成我們熟悉的樣子啦!
先來看最常見的磁磚原料比例表:
原料名稱 | 比例範圍 | 主要功能 |
---|---|---|
黏土 | 40-60% | 提供可塑性與強度 |
石英砂 | 20-30% | 增加硬度與耐磨性 |
長石 | 15-25% | 降低燒成溫度 |
其他礦物添加物 | 5-10% | 調整顏色與特殊性能 |
講到黏土,這可是磁磚的靈魂原料喔!台灣常見的黏土主要來自苗栗、南投這些地方,不同地區的黏土特性也不太一樣。像是苗栗黏土燒出來會偏紅一點,南投的則比較白,師傅們會根據要做的磁磚種類來調配比例。
石英砂就是讓磁磚硬梆梆的關鍵啦!這種材料在台灣東部海岸很常見,顆粒越細的砂子做出來的磁磚表面會越光滑。不過現在很多廠商也會進口國外的石英砂,因為有些特殊磁磚需要更純淨的原料才能達到標準。
長石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它其實是天然礦物的一種,在燒製過程中會融化變成玻璃狀物質,把其他原料牢牢黏在一起。台灣雖然也有長石礦,但品質好的大多還是從國外進口,特別是做高級磁磚的時候特別講究這個原料的純度。
最後那些其他添加物就很有趣了,像是氧化鐵可以讓磁磚變紅色,氧化鈷會變成藍色,這些都是老師傅們的獨門配方。現在科技進步,還能加入抗菌材料或是防滑成分,讓磁磚不只是好看而已,功能性也越來越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