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開發前端專案時,發現「低平」這個概念在處理非同步資料時特別重要。所謂低平,就是指讓資料流保持平穩、不劇烈波動的狀態,這在實作輪詢(polling)功能時尤其關鍵。就像我們用React Query的useQuery做資料輪詢時,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請求頻率,很容易造成伺服器負擔過重或前端畫面閃爍的問題。
說到輪詢的實作方式,其實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情境的處理方式:
情境 | 解決方案 | 優點 | 缺點 |
---|---|---|---|
即時更新資料 | 設定適當的refetchInterval | 保持資料新鮮度 | 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請求 |
後台靜默更新 | 使用staleTime+refetchOnWindowFocus | 節省資源 | 使用者可能感覺不到更新 |
大量資料分頁 | useInfiniteQuery+輪詢 | 避免一次性載入過多資料 | 實作較複雜 |
在實際開發中,我發現用jQuery做簡單輪詢時,常常會遇到placeholder顯示不順暢的問題。這時候可以參考Stack Overflow上的一些解法,像是先用預設值佔位,等資料回來再替換。React Query的placeholderQueryData功能也是類似概念,讓畫面在資料載入前就能保持「低平」狀態,不會出現空白或閃爍。
FilamentPHP的GitHub討論區有人提到,表單placeholder也可以結合輪詢機制,這讓我想起在台灣很多政府網站查詢系統就是這樣做的。比如查詢勞保年資時,輸入框的placeholder會顯示「資料查詢中…」,同時背景持續輪詢直到取得結果。這種做法既符合使用者期待,又能維持系統穩定。
說到React Query的文件,他們特別強調background fetching時要保持UI的穩定性。這讓我想到台灣高鐵的訂票系統,在查詢座位時那個轉圈圈的動畫設計得很巧妙,既告知使用者系統正在處理,又不會讓人覺得等待時間很長。這種「低平」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真的很值得我們前端開發者學習。
什麼是低平地形?台灣哪些地方最常見這種地貌?簡單來說就是海拔低於100公尺、地勢平坦的區域,這種地形特別適合發展農業和都市建設。台灣雖然以山地為主,但在西部沿海和部分盆地還是能見到廣闊的低平地形,這些地方不僅是重要的糧倉,也聚集了最多人口。
說到台灣的低平地形,最經典的就是嘉南平原啦!這片從彰化一路延伸到屏東的平原,可是台灣最大的糧食產區,種出來的稻米又Q又香。另外像宜蘭平原也很有名,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特有的沖積土壤讓這裡的蔬菜水果特別好吃。而台北盆地雖然現在蓋滿房子,但早期也是典型的低平地形,只是現在都被捷運和101大樓佔領了XD
區域名稱 | 主要縣市 | 特色 |
---|---|---|
嘉南平原 | 彰化至屏東 | 台灣最大穀倉,稻米產量第一 |
宜蘭平原 | 宜蘭縣 | 沖積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
屏東平原 | 屏東縣 | 熱帶作物產區,蓮霧芒果有名 |
台北盆地 | 台北市、新北市 | 都會區核心,商業活動密集 |
這些低平地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沖積,像是濁水溪、高屏溪這些大河,千萬年來不斷把山上的泥沙往下游帶,慢慢堆積成平坦的土地。不過現在這些平原區也面臨地層下陷的問題,尤其過度抽取地下水讓有些地方每年下沉好幾公分,連高鐵軌道都受到影響,這真的是要好好注意的環境議題。
除了農業用途,低平地形因為交通方便、建設成本低,自然而然就變成人口聚集的地方。像台中市的七期重劃區就是蓋在台中盆地的平地上,現在變成豪宅林立的高級地段。不過住在這些地方也要小心颱風來時的淹水風險,畢竟地勢低嘛,每次暴雨來襲總有幾條馬路會變成小河,這時候就知道地勢高的好處了。
為什麼台灣西部會出現大片的低平區域?地理老師告訴你
台灣西部那片平坦到可以騎腳踏車都不會累的平原,其實是經過好幾百萬年才形成的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河流沖積」跟「板塊運動」這兩大因素在搞鬼。台灣島其實是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擠壓才冒出來的,西部剛好位於板塊碰撞的「前緣地帶」,地殼比較薄,再加上濁水溪、曾文溪這些大河從中央山脈沖刷下來的泥沙,慢慢堆積就變成現在的平原啦!
來看看這張表格,你就知道西部主要平原是怎麼來的:
平原名稱 | 主要河流 | 形成原因 | 面積(平方公里) |
---|---|---|---|
嘉南平原 | 濁水溪、曾文溪 | 河川沖積為主 | 約2,500 |
彰化平原 | 大肚溪 | 沖積扇與海岸堆積 | 約400 |
屏東平原 | 高屏溪 | 沖積與海積共同作用 | 約1,200 |
其實這些平原不只平坦,土壤還超肥沃的!因為中央山脈的岩石被風化後,裡面的礦物質跟著河水沖下來,讓西部平原變成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像嘉南平原就是全台最大的米倉,種出來的稻米又Q又香。而且你知道嗎?這些平原還在持續「長大」中喔!每年河流都會帶新的泥沙下來,只是速度很慢很慢,大概幾百年才會多出1公分吧。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一下海岸線的變化。西部平原因為泥沙不斷堆積,海岸線其實一直在往海裡推進。像台南北門那邊的潟湖,就是典型的海岸堆積地形。不過現在因為蓋了太多水庫攔住泥沙,加上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有些地方反而開始被海水倒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低平地區適合種什麼作物?農夫實戰經驗分享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低窪地種什麼好,剛好我們家三代都在嘉義種田,這邊就來分享一些實戰經驗。低平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排水,所以選作物真的要很小心,不然颱風一來或是梅雨季節,整年的心血可能就泡湯了。我們家經過這幾十年的嘗試,發現有些作物特別耐濕,就算地勢低一點也能長得很好。
先說說最常見的水稻,這根本就是為低窪地設計的作物!我們這邊的農民都說「水稻不怕水多,只怕水少」,特別推薦種台梗9號或台南11號這兩個品種,它們的根系特別發達,就算田裡積水也不會爛根。不過要記得,種水稻前一定要把田埂做好,這樣才能控制水位,不然水太多也會影響收成。
除了水稻,空心菜也是低平地區的好選擇。這種菜超神奇的,你把它種在水裡它反而長得更快更好,我們這邊都叫它「水蕹菜」。夏天種下去大概20天就能收成,而且可以一直採收好幾次,是很不錯的短期作物。另外芋頭也很適合,它的葉柄是中空的,可以幫助根部呼吸,就算土壤含水量高也沒關係。
作物種類 | 推薦品種 | 耐濕程度 | 生長週期 |
---|---|---|---|
水稻 | 台梗9號 | ★★★★★ | 120-150天 |
空心菜 | 大葉種 | ★★★★☆ | 20-30天 |
芋頭 | 檳榔心芋 | ★★★★☆ | 180-210天 |
菱角 | 大角種 | ★★★★★ | 150-180天 |
說到特殊作物,菱角真的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好東西。這種作物完全就是長在水裡的,我們這邊有些農民會把低窪地改造成菱角田,收益其實很不錯。菱角從種下去到收成大概要5-6個月,期間幾乎不用特別照顧,只要保持水位就好。收成的時候要穿著青蛙裝下田採收,雖然辛苦但價格很好,現在一斤可以賣到80-100元。
最後提醒大家,在低平地區種菜一定要做好排水規劃。我們家的做法是在田的四周挖深溝,讓多餘的水可以排出去,這樣就算下大雨也不怕。還有就是要觀察土壤狀況,如果發現有積水不退的情況,可能要考慮換種更耐濕的作物,或是把田墊高一點。這些都是我們家這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